【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/台北報導】
大腸直腸癌是國民健康的超級殺手,目前篩檢除了初步糞便潛血檢測外,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做腸鏡檢查。醫師提醒,民眾若沒有定期健檢的習慣,也可利用排便習慣,及糞便顏色做自我評估,特別是頭暈性貧血,往往是觀察的重點指標之一,民眾千萬不可小覷。
柏忕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、內視鏡檢查中心主任羅鴻源表示,台灣大腸癌罹患率全球第一,加上民眾吃太好、動太少,罹患腸癌風險較過去來得高。尤其是大腸癌初期,沒有明顯症狀,若等到排便習慣改變、體重減輕及常有解便不完全感時,大腸癌往往已多屬晚期。
事實上,要早期發現大腸癌通常不能靠「症狀」,通常有症狀才去檢查的病患,確診後的情況都不理想,倘若民眾還是想在家自我評估是否該做檢查,可以從糞便形成過程和生理症狀來觀察。
自己揪出腸癌3警訊
1. 頭暈性貧血:主要是長期腸胃道慢性出血,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,有些腸癌患者,多會以貧血所造成的頭暈、無力等呈現症狀。
2. 常有排便感:排便習慣改變要小心。這是因為左側大腸內出現腫瘤,導致排便過程中斷的緣故,此一症狀出現,腫瘤通常不會太小顆。
3. 糞便常出血:糞便顏色呈暗紅,且會出血的大腸惡性腫瘤,大多會發生在左側大腸,因為左側大腸比較固態,與腫瘤摩擦才造成肉眼可見之出血。
羅鴻源醫師強調,腸癌問題以腸瘜肉最需注意,目前大腸癌篩檢方法,包括:非侵襲性的直腸指檢、糞便潛血檢測及下消化道攝影,侵襲性的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等,以及新型「內建窄頻影像技術」(NBI)大腸鏡篩檢。
糞便潛血篩檢 偽陽性高
糞便潛血檢查,一般的檢測率約20%至30%,缺點是檢查結果常受到受檢者飲食習慣影響,若受檢者在檢查前3天攝取較多含鐵的食物,則偽陽性就會大為提高,因此建議一定要多做幾次。
大腸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大腸癌篩檢方式,但許多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,多因怕痛、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,而心生恐懼。所幸目前已有「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」可提供民眾多一選擇,但民眾仍有腸道穿孔的風險疑慮。
窄頻影像 瘜肉無所遁逃
羅鴻源醫師強調,若想要更準確且安全的腸癌篩檢,全大腸內視鏡還是診斷大腸癌最準確的工具,而「內建窄頻影像技術」(NBI)大腸鏡篩檢,更是內視鏡的新技術,可有效揪出厚度僅0.5公分不到的瘜肉。
與傳統不同的是,傳統內視鏡的光源是光的三原色,而新的窄頻影像技術則可以只捨去紅光,保留綠光與藍光,使得非腫瘤性瘜肉在內視鏡下呈現白色影像,腫瘤性瘜肉則有如「咖啡豆」,而能輕易發現與切除,讓篩檢與治療一次解決,有效預防腸癌。
【醫師小叮嚀】:
腸癌的發生其實相當緩慢,非常合適使用篩檢來發現。建議從30歲起就應安排每年進行完整腸胃道篩檢,項目包含糞便潛血檢驗、腫瘤標記(CEA)、大腸鏡檢查、胃鏡檢查。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、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,或體重過重,尤其是身體質量指數(BMI)≧24者,屬於大腸癌高危險群,建議積極接受篩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