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800-323-188

母親驟逝》醫師告白:此生最後悔!媽媽生前健檢時,我居然沒做這件事...

專欄作家
柏忕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韋朝榮醫師


6年前的某天上午,母親的一位朋友突然打電話給我,告訴我母親上午突然身體不舒服送到醫院急診室。當天我本來是請假要跟太太前往希臘開會,晚上即將起程,不一會兒急診醫師打電話傳來了噩耗。即使自己是醫生,經常面對生老病死,面對最親的親人突然撒手人間,震驚的程度,跟一般人真的沒兩樣…..


媽媽過世的那一年,她73歲,在65歲時,因腰椎狹窄需開刀,開刀前做了血液檢查,發現患有糖尿病,術後順利也聽從醫生建議,開始服用糖尿病藥物好控制血糖。


身為虔誠佛教徒的她長期茹素,澱粉類與豆類食物、麵粉、大豆加工食品,如麵麩等經常成為主食。


她很喜歡到處趴趴走,經常跟著朋友參拜國內外廟宇,體力消耗大,不知不覺地也養成在餐與餐之間吃餅乾、甜食,體型微胖…都是她容易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素。


在確診糖尿病後,我媽並未因此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,加上很不喜歡受拘束,只要在醫院任職營養師的小妹打電話來監督,就會回嗆:「我年紀都這麼大了,不能讓我過得開心一點嗎?」到後來被管煩了,就偷吃,若要勉強配合,她乾脆在例行回診前幾天乖一點,好讓檢查報告過關。


控制糖尿病這條路,我的媽媽總是處於60分上下,遊走及格邊緣,到了70歲,她還會說「活到這年紀也差不多了,我只求好走啦。」她對健康管理的意識可以說是薄弱消極,即使如此,生活還是如往常規律,糖尿病雖沒有轉好,但也沒有明顯的惡化。


就在73歲的某天,她跟著朋友到花蓮旅遊,在第二天上午回程時,這位阿姨發現她意識狀態改變,皮膚發黑,緊急送到醫院急診室。聽阿姨說,媽媽去世當天的早上,她起床曾說過沒力,還冒冷汗,胸悶胸痛,被周邊朋友建議看醫生,卻因為忘記帶健保卡還說「沒關係,等等應該就好,反正今天就回台北。」後來實在沒力氣無法下車跟隨行程,乾脆逕自在車上休息,孰料等大家結束後回到車上,看到的竟是這般結局。


急診室醫師的診斷是急性心肌梗塞,就是一般所謂的冠心症。我媽雖然說過她只求好走,這樣的走法跟她的預期確實很像,但對在世的我們來說,仍是十分不捨。對於未能在之前就篩檢出她的冠狀動脈疾病,一直是我內心的遺憾和內疚。

 

冠狀動脈檢查

學醫的人都知道,更年期後的女性,若有糖尿病等三高病史,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比一般同齡女性要高出2至4倍。然而,在目前臨床醫學建議上,通常判斷病人是否要積極做心臟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檢查,會以就診者(受檢者)是否有症狀做依據,媽媽從沒發生過心絞痛,我不自覺的疏忽這個風險因素,因此錯失她需做冠狀動脈檢查的時機。


相較於我媽媽,我的岳母也是後天性的糖尿病患者,但她因為曾經出現心絞痛而就醫檢查,冠狀動脈鈣化指數頗高,之後岳母高度重視,自律甚嚴且小心控制飲食體重及運動,血糖不但控制得宜,後來因為配合控制得很好而停藥。


我母親過世至今已多年,到現在我還是有無法見她最後一面的遺憾,這個遺憾,讓我對醫學一些基本指引與原理,也有了重新思考。


我媽媽跟岳母都是高齡,但一般健康檢查項目不包括冠心症心臟檢查,通常,這樣的檢查在國外的適應症標準,是懷疑心絞痛才能做,沒有就不需要。在台灣,醫師也會遵循這樣的指引(guideline),依此,我母親是不用做的。


然而,這樣的指引雖然有統計根據,卻沒有把病人及家屬心理創傷的因素算進去,它只是考量到疾病死亡率和醫療費用問題。特別是在西方國家的醫療檢查,常常考慮的是性價比,無論是個人或國家財力,他們都會認為使用某些較昂貴精密的檢查做篩檢是不划算的。


但我思考後發現,從個人(承受風險度)與國家觀點,身體健康檢查的必要與否,考量並不同,甚至也有文化傳統的因素影響在內。這也隨著預防醫學已被重視,期待在未來取樣數夠完整後,能有屬於預防醫學領域更具個人化的診斷指引。

【2014.10.13 良醫健康網】

 

♦相關健檢套組: CEO頂級健檢心動全餐心安御守

 

#台中健康檢查 #台中健檢

健康專線 0800-323-188